套路太深|说说中医院校科研的那些事儿
环顾中外,搞科研的无不以浓厚的兴趣,自小即对研究物理、生物、化学、数学等基础学科有浓厚兴趣,不少这方面的科研人才在高中时就是化学或者生物奥赛奖的得主。他们有浓厚的兴趣,具有扎实的科研基础,拥有系统的科研训练,得到了严格的导师指导。而中医院校科研教育则刚刚相反,一进校则向往心中的老神医,望闻问切,辨证论治,对科研没有半点基础,也不会有什么浓厚的兴趣,但是耽于体制及科研评价体系的压力,不得不在入学后的三四年,或者研究生开始从事科研活动,在时间上就已经落后其他大学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后面,基础知识的积累上,方法学的训练上都没有做好功夫,后发不仅没有优势,还在心里上有了不少阴影。
科研的目的是为了出成果,成果则是一篇篇sci论文,研究生一毕业,所有科研基本上就抛至九霄云外了,这样一种不善始不善终的科研活动,得不出好的结果,也浪费了国家很多科研经费,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,此乃科研教育之弊的一端。
科研是深挖生命的机理,从组织到细胞,从细胞到蛋白质,从蛋白质到基因,从基因到核酸,到小分子RNA等等,他们的研究方向是非常明白的,弄明白其中的道理,然后通过设计某种途径,对其中的某个特定路线进行改变,形成一定的作用,从而产生对人类有益的产出;中医则刚好相反,本来已经知道某个方可以治疗某个疾病,然后通过小白鼠造模,对方药进行验证,这种倒推的形式不仅不符合科研的本质,也没有很大的意义;另外,以现代的数理模型造模,研究古代的数理模型形成的理论,逃不出证明这一个命题,而不是根据问题提出命题,解决问题,这是中医现行的研究方法上的大弊端,中医科研人在这一块不仅反思不够,很多人还在助纣为虐,大有碍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。
跟风不仅存在于中医药界科研,但是在中医药界较为严重,科研人员不是踏踏实实地做研究,而是炒概念,跟潮流,国外流行什么,我们则跟着研究什么,这种风气在近三十年最为明显。50、60、70年代还有坚持自己的地方,近三十年的科研就有点不知所踪了,概念来了就跟着炒概念,新技术来了就炒新技术,不看适合不适合,交叉研究以图创新,对中医来说具有比较大的打击。中医历来都是读经典,参名师,勤临床。
读经典读的不是书,而是培养中医的思维,用历代中医经典培养中医人理论与临床中医思维;
参名师,参名师不是跟名师,学的不是经验,而是在名师的实践中参悟医理,以别人的实践验证自己的所学所悟,好比佛教讲“印证”,没有名师的印证怎么知道自己所学是否是真传,可否施诸病人之身,这也是中医治疗疾病慎之又慎的地方。
勤临床,勤的不是积累经验,经验不可靠,但是经验功夫到了,悟性就提升了,功夫不到,则经典中的话一幕扫过,不知所云,无从体悟,不会有心得。功夫到了,则举手投足之间无非中医之道,功夫不足,则动辄得咎。这些中医思维无不在认知-学习-印证之中不断进行修正,不断得到提升,从来不会人云亦云,每一步都扎扎实实,每一步都战战兢兢,哪里看得到一个钻营苟苟的中医人?
中医科研项目的启动,很多都是为了出文章,出数据,急功近利,以至于有不少文章的数据都是造假的,很难重复,科研价值不高,引用率也不高等等弊端。
往期回顾:
中医科研之弊,多则万端,大要则可总结成以上几点,如能想出好方法,对这几个点进行改进,中医的传承创新发展自然也能迈进一个新台阶,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。